第(2/3)页 一方面个人的武技和军队需要的那种群体配合的作战是两回事。 另一方面,明代武将来源主要是世袭和武举。 世袭不必说了,武举考策论,就足以让大部分民间高手却步。 即便锦衣卫之类,名义上承担皇帝护卫保镖职责,情形也差不多。 历史实际中的锦衣卫却并非如后世影视和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充斥着武技高手。 锦衣卫的中高级职位许多是世袭。 或者作为对有功的文臣武将的奖励,给予其后代或亲属的荣誉性恩荫。 甚至一些外戚也因为后妃的关系被赐予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同知之类的头衔。 这导致锦衣卫里有不少人其实是纨绔子弟,其格斗能力,可能连普通小兵甚至衙役都不如。 明英宗正统末,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能被一拥而上,毫无秩序的文官乱拳打死,也可想而知其格斗能力是多么差了。 如果有点武技和格斗能力,即便真的双拳难敌四手,也大可以挣脱逃走。 长时间来明代民间高手和朝廷之间仿佛隔绝,彼此不相关。 朝廷不理会民间这个群体。民间的武术技击高手也很少能出任朝廷的兵将官职。 只有嘉靖时期唐顺之、俞大猷、戚继光三个文武双全的天才人物,才略微打破了这两者之间的障壁。 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阎应元现在要找的就是北直隶和相邻省份的武术高手,年龄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 阎应元当然知道个人格斗的武技和军队群体作战需要的技艺并不完全相同。 正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的那样。 “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 “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 “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 “平日十分武艺,临时如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无敌;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武技和军队作战配合之间存在本质性的冲突。 恰恰相反,从小学习武技,武艺高强者,能更快掌握军队群体作战需要的简单刺杀和格挡技能。 武术高手通常也是动作记忆能力更强,头脑更灵活,眼力更犀利,反应更敏捷,身法更轻捷。 这些特点不仅让他们个人格斗能力更强,同样可以让他们在经过训练后,更快的掌握群体作战时候的动作要领,配合技巧。 具备更快根据旗令变换阵列,以及不同形势采取不同作战姿势的能力。 同样一枪刺去,他们的一枪能比普通小兵更准确有力刺中敌人要害。 同样一刀砍去,他们的一刀能费力更少,却对敌人杀伤更大。 普通士兵一般能有一两年时间专门训练动作技能,就已经算不错了。 技击高手们却大多是从幼童时期,就在父辈的督促下,严格训练。 从小练腿力,练臂力,练眼法,练手法。练各种兵器。 他们的胆气、眼力、反应远胜于普通小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