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并非是说士兵战力。 而是说军费支出,后勤供应方面的吃力。 能支撑的军队数量的吃力。 想当年,万历末年的萨尔浒之战,被宣传成什么倾国之兵,什么几十万大军。 真实情况却是三路明军总数才不过七万出头。 实际和后金交战的更是加起来才不过四万多。 而从各方面的情报汇总来看,当时后金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万。 兵力总数都比后金弱。 而造成萨尔浒惨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朝廷官员忍受不了持续不断的军费支出,拼命催促。 导致明军在没有准备周全,在刘铤、杜松等名将都反对的情况下,就仓猝发兵。 以寡击众,又分路出兵,毫无配合,不败才怪。 即便到了现在,所有人都已经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重视后金的巨大威胁。 关外前线明军也只有七万多。 和许多人想象的相反,明军打建虏,其实一直是寡不敌众。 就这样袁崇焕还鼓吹要裁军。 也正是因为袁崇焕不断鼓吹裁军可以省钱,才如此受东林系文官的青睐。 对眼下的大明来说,要支撑一支能在前线作战,超过十万的军队,都似乎已经到了极限。 难怪皇上要问为什么打建虏这么吃力! 王在晋沉吟良久,才开口道: “大明虽大,需要支出消耗之处也大。 “就如前不久完工的三大殿修复,耗费白银就达六百多万两。 “此外九边各镇都需要用兵镇守,卫所屯田早已废弛,都需额外开支 “还有藩王宗室人口繁衍,开支日多。若以国初禄粮标准计算,耗费数目也不少。” 朱由简听了,嘴角弯起一个弧度,似乎对王在晋的回答不太满意:“就是这些么?” 王在晋又思索片刻,答道: “内地承平日久,风气转移,务农之人日少,游手好闲之人加多,虽贫穷之人也习于奢侈攀比。生产少,消耗多,国家收入自然也就捉襟见肘。 第(2/3)页